平面设计师论坛
室内设计师论坛
UI设计师论坛
工业设计师论坛
时尚设计师论坛
建筑设计师论坛
游戏设计师论坛
插画师论坛
动画设计师论坛
摄影师论坛
影视设计师论坛
包装设计师论坛
字体设计师论坛
品牌设计师论坛
平面
插画
UI
网页
摄影
三维
影视
空间
工业/产品
动漫
纯艺术
手工艺
服装
平面广告素材
视频音频素材
家居模型素材
PPT办公文档
游戏图片素材
网盘素材资源
设计软件下载
设计字体下载
设计插件/其它
群组圈子
问答求助
求职招聘
邀请奖励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233个作品)
平面广告
海报
展板/展架
名片/卡证
画册/装帧
DM/宣传单
手抄报/小报
相册/影楼
装饰文化墙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68个作品)
设计元素
插画绘画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50个作品)
背景图片
摄影图库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24个作品)
电商类别
行业分类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PPT模板
Word文档
Excel表格
简历模板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63个作品)
视频
配乐
音效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40个作品)
2D游戏素材
CG影视游戏模型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221个作品)
网页UI
新媒体用图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0个作品)
3Dmax整体模型
3Dmax单体模型
SketchUp整体模型
SketchUp单体模型
海量精选作品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101个作品)
3D材质贴图
vary材质
3D光域网
海量精选文章 每日更新 (近期新增35篇文章)
CAD施工图纸
2020-06-30 12:00 发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在面对一个空白版面的时候,脑子里面也是一片空白,这说明你缺乏构图意识。其实我们在排版之前,关于元素的摆放位置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构图,它相当于是版式的雏形,有了这个雏形之后,我们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细化,只有充分理解构图的意义与作用,排版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将会以绘画作品为切入点,带大家认识与理解构图。为什么是绘画作品呢?首先,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绘画作品大家多少都会有一定的熟悉度,其次,从这些经典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许多经典的构图形式,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在使用,所以我们今天内容也要从这些经典的构图开始。
我们在看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时,虽然无法理解画家的意图是什么,但是却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而美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某一幅绘画作品给你带来了“美”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画家的技艺高超,他画得好。但是这个答案还是过于笼统,“技艺高超”是高超在哪里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作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画家在作画时,会运用“视觉语言”与“美感法则”来进行创作。
拿“视觉语言”来说,通俗的讲它就是画中所包含的东西,比如:色彩、物体、光影、空间等等。
而“美感法则”就是画家在创作时,所要用到的一些美学比例和对比方式。
画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会在一定的空间内,有意识地安排人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把多个局部形象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这个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
绘画作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原因就在于画家会通过“构图”手段,将“视觉语言”与“美感法则”和谐地揉合在一起。
它们三者的关系是:在构图的大框架下,合理的安排视觉元素与美感法则来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图。
与“构图”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做“构成”,那“构图”与“构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点,但是,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我们用一组图形来演示一下什么是“构成”。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三组图形,每一组中包含的三个正方形元素,他们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我们把这种元素的排列方式就叫做“构成”。
那什么是“构图”呢?首先“构图”与“构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在安排元素的位置,但不同之处在于,“构图”需要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之内。
也就是说,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安排元素的位置,就是构图的过程。而“构成”则没有这个限制,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在于,“构成”作品既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在平面设计的基础课当中,就包括了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但构图作品只能是平面的,我们拿一个房子的平面图举例子。
在这张平面图中已经安排好了房子内部的所有结构与家具的位置。绘制这张平面图的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它是在平面上进行的。
等到施工结束后我们所看到成品却是立体构成的。研究“构成”是在探索可能性,它可以运用在很多地方,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而“构图”则是在一个已经限定好的平面空间内安排元素的位置。
那说回绘画作品,画家在作画之前,一定先要有一个确定尺寸和形状的画布,因此在绘画作品中我们讨论的是构图。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在绘画作品中常见的构图形式都有哪些,以及我们要如何运用在设计作品中。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这一幅是梵高的作品——《加歇医生像》。乍一看发现画面只有一个人物,并且几乎占满了整个版面,似乎看不出运用了什么构图形式,但是通过分析加歇医生的体态姿势以及视线的方向,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幅画运用了对角线构图。
如果梵高的《加歇医生像》需要推测的话,那这一幅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耶稣下十字架》就很明显了,一个典型的对角结构。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则更加经典,也是运用了对角线构图,亚当在左下角,上帝在右上角。
为什么这些画家会选择对角线构图呢?因为对角线是一根非常特殊的斜线,同时它也是一根最稳定的斜线,许多画家在画素描时都是从对角线开始的。讲到这或许会有人不太明白,对角线作为一根倾斜的线条,为什么是稳定的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在一个矩形画面上挑选两个不相邻的角,并在它们之间绘制一根线,这跟线就是对角线,它将画面一分为二。
这两块空间的面积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在重量上来说画面依旧是平衡的,并不会因为对角线的出现而打破平衡感。
虽然说,对角线是最稳定的一根斜线,但是应用不当依然会使画面失衡。比如我们为了设置对角构图,而在违背常理的情况随意改变元素的视角,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对角而对角。
举个例子,这是一个正常视角的站姿猫咪,通过改变角度达到对角构图后,我们会发现照片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缺少稳定感。因为这种角度的站姿是违背地心引力的状态。
再来看这只猫咪,它的姿势是侧躺的,正常视角可以理解为侧躺在地上,倾斜后可以理解为侧躺在一个靠垫上,画面依旧是稳定的。所以只要旋转后视角依然合理,就不会给人失衡的感觉。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当照片中有明显的地平线或水平面时,也不能套用对角线构图,这会使得画面的倾斜感过强,导致受众在观看画面时产生不适。除非你就是想表现某种特殊的视角,从而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比如这张照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物前方的地平线是倾斜的,人物也是倾斜的。整个画面会给人不稳定的感觉,但是这个视角是平时不常见的,配合画面的内容,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张力。
这汇聚的趋势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一张海报来解释这个过程。版面的左上角与右下角处都有元素,而且在对角线所经过的位置,也是版面的焦点处放置了标题信息。当受众在观看这个版面时,视线会被牢牢的锁定在这三个点上,从左上到右下,再从右下回到左上。
对角线构图不光能引导视线,当版面中元素较少的时,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对角线构图,它可以给版面带来相对较饱满的视觉感受。
因为对角线是整个矩形版面中最长的直线,它能够带领受众非常自然的看完整个画面。
由于我们的阅读方式是从左至右的,所以当我们在做对角线构图时,可以优先考虑从左上角开始延伸至右下角。因为这样更符合正常的阅读习惯。当然反过来从右上角至左下角也完全可以,它们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关于对角线构图的知识点讲完了,接下来做个案例给大家演示一下,这是要用到的文案信息与图片素材。
先将网格绘制出来,然后在版面的左上角与右下角分别放置一张图片。
因为我们要做一个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结构,为了使这个结构更加明确,我们把右下角的图片进行一个翻转,这样两张图片中的主体人物就完全形成了对角关系。
接着,我们参考之前分析过的那张海报,将标题信息放在对角线所经过的焦点位置上,目的也是为了突出标题,强化印象。
左上与右下的对角位置都放置了信息,现在版面中,最大的负空间位置在左下角处,将剩余的文字信息,以最简单的方式编排在这块区域供人阅读。
最后,把书脊编排出来这个案例就完成了。
对于常见的对角线构图形式,我给大家总结了三种,第一种:就是大家现在所看的,将文字编排在对角处的表现形式,属于文字对角。
第二种:将图片素材编排在对角处的表现形式,属于主体对角。之前给大家演示的案例就是这种形式的。
第三种,将图片素材与文字信息编排在对角处的表现形式,属于主体与文字对角。
说完对角构图后,我们来看看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这幅作品——《劫夺吕西普的女儿》,用了什么构图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画中人物的动作,画中有5个人与2匹马,他们的动作幅度都很大,有转身的、有弯腰的、有倾斜的,这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平衡问题。仔细观察画面我们会发现,画中所有元素都在相互支撑着对方形成了交叉之势,而这种形式用构图来描述的话,则属于「交叉构图」。交叉我们都知道,需要两根线才能产生交叉。
在这幅画中第一根线就在被抢夺的女性身上,她的身体姿势呈现的就是一个右上到左下的对角线的感觉,而另一根线则在左上角与右下角处两个人物的动势与视线关系中,可以连接出一根对角线,形成交叉之势。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圣乔治屠龙》也运用了相同的构图方式。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交叉构图可以给画面带来稳定的感觉呢?
之前也说过了,对角线是最稳定的一根斜线,那么当两跟对角线互相交汇在一起时,画面会变得更加稳定。就像两根支架一样,画面中四个角都被支撑起来了。
交叉构图带来稳定感的同时,也会在版面中心创造一个视觉焦点,显然在这个焦点上放置元素有利于把受众的视线从四周引向中心,从而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回过头再次观看这幅画时,大致也就能明白画家的意图了,运用交叉构图不光为了使版面变得更加稳定,还有突出主体的意思。因为作品名称叫做《劫夺吕西普的女儿》,在这幅画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吕西普的女儿,就被安排在了对角线交叉的焦点位置上。
想要形成交叉构图必须要有两根线,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交叉的方式除了对角线交叉形成一个“x”形构图之外,还有一种“十”字形交叉构图。
塞尚的《洗浴者》运用的就是交叉构图中的“十”字形。画中的人物是一根垂直的竖线,而后方的场景构成了一个水平的横线,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非常稳定,并且线条的垂直与水平也给画面带来了一些方向上的对比。看到这肯定有人会想,“x”形交叉和“十”字形交叉应该怎么选择呢?
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X”形交叉由于斜线的存在,动感更强,而“十”字形交叉给人的感觉会更加稳重一些。所以在选择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呈现的感觉来判断。
下面就来实际演示一下,交叉构图的应用。这是要用到的文案信息与图片素材。
先将标题编排出来,文字色彩挑选一个与版面底色接近的颜色,因为不是为了要突出它,所以可以忽略识别性的问题,仅充当底纹使用。
然后在按照版心的大小拉出一个椭圆形的蒙版,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将蒙版范围用橙色表示将文字嵌入蒙版。
出于美感考虑,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将这部分文字擦拭出来。
然后我把蒙版的颜色去掉充当底纹的元素就刻画完成了。
接着在版面的左上与右下角处编排标题与卖点信息。
再将剩余的文字信息编排进版面的负空间中。
最后在交叉线相交的位置放置图片素材,到此版面就搭建完成了。
因为版面当中只有一个有色系,其他都是黑白灰的,为了避免图片素材显的过于突兀,可以挑选几组信息换上相似的色彩来减少违和感。
在这里我选择将标题与卖点信息换上色彩做进一步强调,最后将书脊给编排出来,这个交叉构图的案例就完成了。
这里的交叉的形式我选择了“x”形,看到这或许有人会产生不解,因为之前分析过“x”形的动感强有活力,“十”字形则相对要稳重一些,根据这个画面的气质来说似乎选择“十”字形更合适?
这种想法也是合理的,因为这个画面的气质确实可以表达成稳重和冷淡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性冷淡风格。
我之所以选择交叉构图是因为文本中我标记蓝色的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了温度。因此我希望这个版面能够活跃一些,才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这一部分就是属于设计者独有的感性部分。
这个距离感用照片来解释的话就像这样,同一个人在使用半身照与全身照时,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照片中的人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距离感受,如半身照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离你很近再加上他的笑容,你自然会感受到那份亲和力,而全身照相对的会严肃一些。
在这个案例当中,“x”形构图可以比作半身照,“十”字形构图可以比作全身照,为了不给受众带来距离感,所以我选择使用了“x”形构图。
之前也分析过了,交叉构图的第一个优点就是能给版面带来稳定感。
而交叉构图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只要在交叉的焦点上放置元素,就能起到突出与强调的作用。
在使用交叉构图时,如果人物发生了倾斜的话那就与对角构图一样,倾斜后的人物不能给人带来违和感,一定要自然。
分析了那么多国外大师的作品,现在来幅国内的。由知名艺术家陈丹青所创作的《康巴汉子》,从这幅画的中间绘制一根垂直的虚线,将画一分为二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的左右结构基本都是一致的。而这种左右基本一致的形式属于对称形,画家所使用的正是“对称式”构图。
关于“对称式”构图,我们订阅号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里面有非常完整的分析与演示,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这一次就不重复讲解了,直接进入下一种构图形式。
我想问问大家在看这幅画时,视线是否会慢慢的汇聚在这个女孩身上,如果你有这个感觉的话那画家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幅画出自自然主义风格画家华金·索罗拉之手。可能你会好奇,画家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方式来达到目的的呢?
注意看这幅画的透视感觉,大部分的透视线最终都会指向这个女孩,这也是我们的视线会汇聚在她身上的原因。
如果说,对于上一幅画有的人还觉得指向性不够明显的话,那么莫奈的《湖边》就非常直白了,画面中大部分的元素全都指向了中心。在构图当中将这个手法称之为“向心式”构图。
“向心式构图”的表现手法为:主体位于中心位置,四周的元素向中心集中起到聚集的作用,这一特点能很好的将画面或是版面当中的主体给突显出来。
除了“向心式”构图外,与它有相似作用的“放射形”构图,也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比如梵高的《食土豆者》就使用了“放射形”构图,放射线从吊灯处向四周发散开来。
如果说“向心式构图”是从四周向中心收缩的话,那“放射式构图”就是从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区别就在于一个向内收一个向外放。
如果你想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可以使用“向心式”构图,如果你想在突出主体的同时又兼顾到其他元素的话,则可以使用“放射形”构图。
如果落实到实际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向心式”和“放射式”构图最简单的表现手法就是,利用线条来创造视觉动势,从而起到汇聚或是发散的作用。
除了单纯的使用线条外,依靠主体的布局来引导受众的视线则是更巧妙的手法。不过想要做出这种感觉,难度系数还是比较高的,有条件的设计公司可以请摄影师拍出你想要的感觉,会合成的设计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合成一个出来。
比如曼特尼亚的《婚礼堂》天顶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包围式构图。当我们在观看这幅作品时,既可以看成有内收的感觉,也可以看成有外放的感觉。那具体是内收还是外放完全要看受众是怎么感知的。
下面就用包围结构来做一个案例,给大家实际的演示一下。这是要用到的文案信息与图片素材。
因为构图已经定好了是一个包围结构,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版面的上下左右处都置入文字信息,将包围的布局做出来。
然后在版面上方的留白处填充文字信息封顶,在将剩余的信息编排在版面下方的留白处,到这包围构图的框架就搭建完成了。
紧接着,在包围的中心处置入图片素材,到这版面算是编排完成了,剩下要做的就是烘托氛围。
先将底色换成黑色,在更换文字的色彩,恢复识别性。因为这是一本已经出版过的书了,所以书封整体配色也是还原了原稿的配色。
最后再将书脊给编排出来,这个案例就完成了。
在上一个案例中,给大家演示的属于包围结构中的一种,以文字包围图片或是图形元素。
另一种则是图片或是图形元素包围文字的形式。前一种适合图片数量少的时候使用,而这种则需要图片数量足够多才能实现。
如果一张图片都没有的话,也可以使用文字包围文字的形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九宫格构图”,这个构图方式比较特殊,为什么说特殊呢?因为与其说它是构图方式,倒不如说是一个辅助工具。
这幅由国内知名画家“王式廓”所创作的《血衣》,运用的就是“九宫格构图”。经过对之前那些绘画作品的分析,我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幅画同时还是一个“向心式构图”。
因为画中的人目光都看向了一处,这无疑会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受众的视线汇聚在一个点上。在解释这幅画是如何运用“九宫格构图”前,先跟大家说说什么是“九空格构图”。
以这幅画的尺寸为“九宫格”的外框,创建一个由三行、三列、九个模块和四个相交焦点组成的网格。然后,再将原画带入进这个网格中,我们会发现画中的主要视觉元素,都会出现在那四个相交的交点上。
这幅绘画作品的长宽比约等于1.5,1.5与1.618这个黄金比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九宫格中每一个小格子也都近似于一个“黄金比”的矩形。画家在元素的安排上都有参考这九个格子,拿上下的划分比例来说上下的比为1:2。
左右的比例也是1:2,并且大部分的元素都和每个小格子之间有着关联。
而九宫格形成的四个交叉点,任何一个作为交点都在视觉中心的最佳范围之内,不过它们之间也还是有优劣之分的,这个优劣程度我们可以大致用数字来衡量。
最佳的交点位置在左上角,其次是左下与右上,最弱的点在右下角,因为人的阅读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
这幅名画我相信大家应该都见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她的面部都向九宫格的左上角处靠近。不过有一点要跟大家说的是,不用过分追求最佳的那个点,在实际运用时这四个交点都是可以放置主体的,我们要结合具体内容的适应性来选择。
比如在梵高《蒙特马花园里的恋人》这幅画中,那两对恋人的位置就处在九宫格的左下角与右下角处。
该说的都说了,下面来实际演示一下吧,这是要用到的文案信息与图片素材。
先选择一个契合的背景色,再沿着版心画出九宫格,然后将图片素材置入到版面中,按照九宫格的四个交点来放置。确定好主体的位置后,就可以开始编排文字了
主体的位置都在九宫格的四个交点上,再加上它们本身就是不规则的图形,因此版面上方的负空间处也会显得很不规则。
如果在这样的地方编排文字,那么绕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后,在横向倒数第3栏处绘制隐藏网格线,将这一栏平均分成4份,腰封的位置卡在这一栏的四分之一处即可。
接着将腰封处的文字给编排出来,注意好这个地方,因为主体人物的脚出现在腰封处了,在编排文字时记得要绕排避开它。
通过距离上的变化,可以看出来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暗示了感情的破裂,但是版面的氛围还是不够。
所以我又添加了一个破碎的玻璃纹理,进一步烘托了版面的氛围。
最后,将书脊编排出来,这个九宫格构图的案例就完成了。
在九宫格的四个交点上,不只可以放置主体元素,还可以放置文字信息,让主体与文字一同出现在交点上。
因为不光是主体,一些主要的文字信息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了,主旨不在于教会大家如何看懂一幅绘画作品,而是在强调构图的重要性,因为平面设计除了要思考创意之外,还要通过编排手段将创意实现出来。
结语:在文章的的最后,你是否收获了很多呢?自己的审美观念有没有提升了很多。就本篇文章的版式构图而言,无论更多的是赏析还是教学,我们都不希望你们局限于我们的思维,因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想法。保留自己的想法在相应的基础上加以相应的创新,这样在今后的创作构成中你就有可能创作出自己优秀而又独特的作品来。